[News] [BeAttitude] February 2022 卢相镐对待图像的态度

在翻看所有作品集的,能感受到化的潮流,但是外,《日常絮》《畅销故事书1》《畅销故事书2》人留下的印象比深刻。特是制作了“HYUKOH”乐队张专辑的封面,而被大所熟知,可能形成了他们对你的一刻板印象。

我通过制作HYUKOH的专辑封面被大众所了解,再形成刻板印象,应该也算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在创作后,都会形成刻板印象,我没有因此感觉压力很大。我觉得只要自己满意就行了。我看待他人的时候,就没有刻板印象吗?比方说,歌手Naul唱了某首歌,就会有人说“啊,这就是Naul的风格”,跟这种情况是一样的。当然,Naul本人可能会不开心,但所有人最终都会用老眼光看待他人,我觉得为这些失落或伤心,反而会浪费精力。我从来没觉得HYUKOH的专辑封面对我的创作世界有很大的影响。遇到了很多美术界以外的人反而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我曾担任吴赫专辑的艺术指导,所以认识了从事娱乐行业的朋友们,有机会认识了MV导演、摄影师、造型师等许多业内人士,因为这样,我的创作才有了一些变化。看到和平时不同的图像,感觉我的性格也变得更柔软了。

 

HYUKOH在2020年表的《through love》专辑封面使用了沃尔夫·提尔曼斯拍的照片,感觉你们的合作好像也束了。你对

先回答你的问题吧,我没有觉得遗憾。当他联系我说打算跟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一起制作专辑封面时,我就回答说“提尔曼斯是很优秀的摄影师,当然要跟他合作”。而且对吴赫来说,那张专辑跟之前的风格有点不一样。他以前是把周岁作为专辑名进行制作的,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预想下一张专辑可能会延续这种风格。但是不一定非要跟我合作,别人接着做也不错。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照片和《through love》真的很配。如果非说有遗憾,《through love》其实是我在HYUKOH的专辑中最喜欢的一张专辑。从音乐方面来讲。里面没有我的名字,就觉得很遗憾。但吴赫毕竟不是坎耶·维斯特。(笑)


知道系很好。那在眼里赫是一么样的人呢?

我个人觉得他有值得尊敬的一面。他见多识广,还会跟我聊这些,看着他一直努力把握潮流的态度,我也学到了很多。但是因为我们关系很好,他也会经常在精神上折磨我,加加减减之后,好像变成0了?哈哈。

 

你觉得他要努力把握潮流呢?

这句话可能说得不太准确。他总是会看很多东西。然后不停地思考,再说出来。在我眼里,那样就很时尚。我喜欢《through love》的原因也在这里。HYUKOH有了大众认知度,还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虽然他也为此苦恼过,但还有点“无所谓啊?”那种态度。利用HYUKOH给人的刻板印象能赚很多钱,但他不用那种方式,而是决定做自己认为很酷的事。在比我面对更大的诱惑时,他有这种态度很了不起,而且不只是迎合大众的需求,还在继续追求不同的风格,那时我曾经也“啧啧啧”地表示不认同。“为什么非要这样,上点综艺节目吧。”我也这么说过他,但是在《through love》看到了他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后创作出来的成果,我特别感动,在这种意义上,他给了我很多灵感。结果就是这样。20出头参加《无限挑战》节目之后,就火了。开会讨论专辑的时候,他像创意总监一样,一直跟我们一起开会;经纪公司那边的人和我们偶尔会提出要迎合大众。但他总是说“不想那么做。只有做自己觉得最帅的风格,喜欢他的人才能继续留下来”。他这么说,我们偶尔会说“好吧”,偶尔也会说“这些还是照做比较好啊?你清醒一点”之类的,但是那时他总会保持沉默。就那样过了3~4年后,推出了《through love》,这张专辑也让我信服了。当然被我认可,他也不一定有多高兴(笑),总之我很喜欢那种感觉。小时候我经常请他吃饭,但随着彼此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很羡慕也很欣赏他的那种态度。

 

最近通最新作品《畅销故事书4》正在尝试不用水性油画颜料,而用喷笔

我是把每一天当作生活单位的人,所以必须要快点画好一部作品,才能很快地接到新的图像。绘画尺寸变大的时候,最快的画法就是用喷笔。也有和工作相关的部分。因为采用喷笔绘制的方式,与画布没有直接接触,所以不会进入我的皮肤。但是也不能说完全不会进入。这种模棱两可的工具特性和我的态度非常相似。因为要一直往返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喷笔很适合做这些隐喻的工具。

 

最近年家好像常使用喷笔此,有什看法?

这跟我说的原因一脉相通。不是彻底的亲身体验,也不是完全的虚幻世界,就是需要某种媒介。实际创作的人经常会这么说,用毛笔画画和用喷笔喷射之间的违和感隐晦地表达了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世界现状,即虽通过智能手机与世界相连却同时活在现实世界的自身融合的样子。还有一点很有趣。喷笔原本是非常传统的美术工具。有阵子没出现,最近突然回来了,我认为数字绘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PS的喷笔工具画画的插画家有很多很多。但他们是否真的用过喷笔工具呢,答案是否定的。用PS开始创作人生,所以自然地使用了PS里有的喷笔工具,但是看到许多这种图像之后,现代美术家也有了这样画画的想法。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这是原本就有的美术工具。PS本来就是根据实际喷笔设置了工具功能,现在人们反而想模仿PS的喷笔效果,才使用喷笔。这样下去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都尝试使用喷笔绘制。想把在PS用过的方法用到实际画画场景之中。感觉转移也和刚才提到的来来回回的感觉相连。

 

你刚刚提到的PS故事很有趣。

首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不能用一种方式来说明美术。还与街头艺术中涂鸦相关。最近5年左右,有很多街头艺术家被邀请来到展厅。从另一个角度看,涂鸦也算是喷笔的一种类型。为了在墙上生存下去而绘制的涂鸦所呈现的美感发挥了作用。我觉得不能把他们视为相同的喷绘艺术家。不管怎样,作为思考如何输出虚拟、现实与身体等层面的一部分,大家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喷笔也算其中之一。

 

在制作程中有需要修改或留下憾的部分?

单看创作语言,我觉得是没有缺点,也没有弱点的。因为我的创作都立足于“当下”。所以没有那种想法,也不会修改,这就是我现在的态度。因为信息太分散,画家按照个人喜好可以收获并创造图像,这就是如今的现实,所以不想加些什么,也不觉得需要加些什么。我最近苦恼的是,因为这样,每一张图像,都要更强烈,要继续留下来。因为没有人愿意了解整体脉络。现在怂恿我举办展览会的态度就像对发行数字单曲的人说“正规专辑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如果要靠一个图像活下去,并把一切压缩和呈现在那个图像里,那我应该就没什么优势了。

 

找到增强像的方法了

我还是觉得自己称为“地图”作业的、将绘制的画聚到一起的作业最有效。目前这也代表我的图像。

 

一名家,道不渴望自己的作品能留下来吗

我觉得创作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我觉得收到图像后再输出就很有趣,所以我认为享受这个过程最重要,我也很珍惜这个过程。

 

在某访说过“最有趣的故事,即事就是像”

这是关于我眼里的世界的故事。我现在看到的,或者说时代的印象正在那样变化。比如说两个小时的电影、10分钟的YouTube视频和11秒的Instagram Story之间到底哪个更有趣。我也能体会到越来越短的趋势,还有少了叙事,只剩下图像的风格已经成了最近媒体语言的属性。但是图像不属于情节吗,那倒不是。因为人们看到图像会有一些感触。终究是只有这种程度的世界观正在打开且越来越短……我认为这就是当今时代图像语言的存在方式。把要用两个小时说的内容压缩成10分钟来说明,或者干脆不想写两个小时的内容,还有可能只用一张图片来代替10分钟的故事并转到下个阶段。不再写故事,只提供刺激性线索就会引起呼应,在创造某些故事的世界里,只有世界观正在形成。

 

那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被饿死了。(茫然失措)

啊,这不代表不会继续制作两个小时的电影吧?(笑)最近我反而想再看看绘画和雕塑。体验完新媒体后,反而对新媒体中间的东西不感兴趣,而对最原始的东西感兴趣。

 

有多“原始”呢?

人们用手绘制、制作的东西让我深有感触。在这个时代,因为过于强调脱离身体,所以我推测人们反而更喜欢身体的部分。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没放弃绘画的原因。也是对于我为什么画画的回答,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也属于最原始的东西,所以能留下来。存在于新媒体和原始领域之间的许多事物终将逝去吧?所以不能待在模糊地带,就是这个意思。

 

明一下模糊地带吗

上课时经常讨论过。比如说在3D和VR艺术流行之前,曾流行使用AE或PS制作。还说这些是新媒体。现在想想,每个人都能做到,用智能手机就能充分显示出来。现在没人在意当时活动的艺术家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进行3D和VR创作,在以后出现更先进的新媒体时,很有可能陷入朦朦胧胧的状态。所以我会思考,以后一直想看到的会不会是最后面的绘画、雕塑和文章。


来说,美是指究和调查从代或世代共享的感和情发现像的政治视觉上完整地呈。”在Twitter上看到篇文章的瞬,我就的美非常明确。

直到编写这篇文章,我已经连续修改了1年。因为我是个特别不会区分体裁的人,所以要更仔细研究体裁,只能花长时间思考美术是什么、同时代美术应该发挥什么功能。看到在同时代媒体环境下,以图像被消费的许多事物之后,我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就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喷笔为例,为什么最近突然出现很多用喷笔画的画呢?对我来说这是在同一时代,所以会思考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也会思考在其背后发挥作用的装置。如果得出喷笔是体现往返于虚拟和现实的地形图变化的线索这一结论,就会想到“啊,所以总能看到用喷笔画的画”,然后利用这个材料去创作。本来只写到了这里,但觉得有点遗憾。比起直接给大家看,更应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添加了“视觉上完整地”这句话。因为通过研究和调查,不仅要找到和说明图像的政治学,还要获得视觉上的完成度。我最终想成为的人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最后完成了最完整的视觉作品。那个标准会一直改变,所以要继续思考和努力。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事实上,同时代或世代也接近美术修辞。其实主体是“我”,但直接说出来会有点尴尬……但是看那个作品的人不只局限于我,而是考虑到世代、时代和时间段,所以没有说错。图像政治学一词也可以说是对我看到的事物的其他原因的统称。所以我觉得经常被看到是有原因的,也会思考这个问题。


否定过经常被看到的事物

是不是应该否定呢,我倒是会努力树立伦理意识。同时,也在考虑是否应该把它当作时代现象之一来接受。从这一点来看,在研究调查时好像会发生冲突。例如,最近3D图像中经常会出现损害女性身体的图像。因为3D也特别多,所以会追求更刺激的东西。女性会变得更像赛博格,变成被强化的奇怪身体,或者胸部变得很大;塑造这样的形象,就是为了让人们的视线能多停留一会儿。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图像,我很苦恼。不知道这是不是图像赖以生存的终点。

 

如果肯定常被看到的事物,是不是也应该讨这种损害女性的像呢?

是的。所以我很苦恼是否应该把它当作我的创作对象,而且赛博格中也有与后人类相关的创作。这时,我认为没有伦理问题,所以因为这种模糊的界限,每天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确定的是,我看到的都是来自关注的账户。那是只属于我的信息共享目录。如果说时空本身就是按照伦理制定的,那么我的时间线就是我的同一时代、我的感觉、情绪和伦理线。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取消关注并管理的原因。

 

这与你说过的“工作就是制作自己想看的作品”一脉相承。

所以我总会回想过去。画完画后,日后再看一遍,整理时发现“啊,当时我喜欢这样的东西,是不是以这种想法收集了这种图像?那时候我的伦理线是这样啊”。

 

角度看,是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暴露在作品的机制。你没

我和妻子说过这样的话。她说自己无法理解我画的这些。以后可能会后悔,也会在心里厌恶,到底为什么要画呢。这其实是个根本性问题。“艺术家为什么创作?为什么做东西给别人看?”我觉得这是同样的问题。其实没什么想法。这个问题真的没有答案。不会有人计算好再创作。就算说“因为帅才做的”,但是对于“帅”的标准每天都在变。这本身不能成为一个标准。我妻子很纳闷。“觉得帅,看就好了,为什么偏要创作?”为什么会创作,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输入了什么,就一定要再输出什么。也许大部分艺术家都是这样想的。有某种输入,就必须要有某种输出。这应该是所有创作的人摆脱不了的倾向。

 

终还这种

有一次被问到美院的优点是什么,我苦恼了很久。因为真没什么优点。(笑)然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进了美院只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们一直会问“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在想什么?”这种问题,问了4年。这个真的很疯狂,我是在大学毕业后遇到其他专业的人才明白的。这种训练只在美院进行。毕业于美院的人会迅速做到“客观地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自己是这样的

人,所以应该做这些”。当然,被问了整整4年是个问题。别的都没教。不管怎样,我觉得“坚信对于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树立某种价值观,整理并存档本身就会让我变得健康有益,才能继续工作”。所以会比别人看得更多,对我所看到的事物考虑得更多。


好,接下是我志性问题你为头创作?是什么让你继续创作的?

应该是小而朴素的喜悦吧。比如说每天完成一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绘画行为之后,会感到“很开心”;扫描后保存为JPG文件,会在文件夹里加上一个文件,有时会觉得好像加了一个奖赏。不是特别大、也不是特别小的那种程度的喜悦让我坚持下去。还有看后面的时候。偶尔看到或检查后面堆积的东西,怎么说呢……区别于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有时候会觉得“真好”。“就是我看着很好”……这些部分成了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最后请你说说对《BeAttitude》的期望或想对读

读到这个回答的人,大概率是看过许多文章了。所以想跟你们说一声非常感谢。我想说多亏了来到这里的人,我才能得到慰藉。很少有人这么关注我,也没怎么期待过,但是偶尔遇到那样的人,就会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既高兴又抱歉,又有点说不清楚,有些奇怪……总之,我想说我就是这么想的。

像飘扬的滤镜一样吸收图像,再重新输出,探索同时代的卢相镐。在他的工作室捕捉到的万事通卢相镐的日常生活。

 

 

Korean-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xt is supporte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and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

2022年2月1日
239 
/ 532